天氣轉涼,不少人加入了「運動大軍」。 「剛加入運動訓練、準備提升運動等級的人,尤其合併心血管危險因子族群,應重視運動前的醫學篩檢、心血管疾病風險篩檢與分層。
運動相關心血管風險可分為「低風險狀態」與「高風險狀態」2個層級。 具體依據包含11項“變數”,其中核心變數4項:年齡,男性>50歲,女性>60歲;合併明確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有早發冠心病或其他先天性 、遺傳性心臟病家族史;參加或準備參與高危險極限運動。 非核心變數7項: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有提示心血管疾病可能的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男性>40歲,女性停經後;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肥胖 。
「低風險狀態」要求不存在核心變數且最多只存在1項非核心變數。 因此,只要存在有1項核心變數或不少於2項非核心變量,即為「高風險狀態」。 運動族群的心血管風險評估,主要從心臟結構、冠狀動脈供血、心律不整及心臟功能4個面向進行。 ,臨床上檢查手段非常豐富,如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負荷心電圖、冠狀動脈CT、心臟核磁、心肺運動試驗等都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評估。
低風險族群一般不需要特殊評估,高風險族群,則會順理成章進入評估階段。 首先是初級評估,透過病史採集和身體檢查進行;初級評估陽性者建議進入中級評估,最常做的檢查是“心肺運動試驗”,能夠真實測得受檢者的攝氧量和代謝當量,據 此核算出適當、安全的運動強度;「中級評估」異常者,需進入專業醫療機構接受進一步醫療診治及運動指導建議。
除做好評估外,運動一定要遵循「力所能及、循序漸進」原則。 人們應該先從「低-中強度」運動開始(老年人群需要更加緩慢),4-6週後,逐步延長每次運動的時長,如果身體沒有明顯不適,再逐漸增加運動頻率和強度等。
日常生活中,許多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也希望透過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此類族群建議前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運動訓練,由醫師指導,直到風險降級。 低-中危險群心血管疾病族群可進行居家訓練,但建議人們運動時配戴監測設備,如腕率表、心率帶等,來監測即時運動心率以調整運動強度。
運動時最極端、危險的情況就是‘心臟驟停’,但大眾的急救知識普及還遠遠不夠,發生在醫院外的心臟驟停死亡率相對較高。 最有效的預防手段還是「運動前的專業評估、早期識別風險並有效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