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地緣政治摩擦加劇 德國智庫:中國正在研發制裁工具

歐洲最大的專研中國的智庫「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本週發布一項研究指出,以往北京總是傾向使用非正式、不公開的方式對別國進行經濟脅迫;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關係的加劇、對外國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國正著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德國之聲》報導指出,這篇研究報告開篇就表示,歐盟正在考慮對繞開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中國企業實施制裁,因此有必要事先瞭解中方可能採取怎樣的反制措施。其中,金融制裁是下一步的可能方向。

文章作者認為,與非正式、不公開的經濟脅迫相比,中國政府以往並不常運用正式的制裁令。一直到最近,北京當局才著手制定實施制裁的政策工具,以《反外國制裁法》為代表的法律框架讓北京當局能夠比過去更為頻繁地實施制裁以及反制裁。

研究指出,2018年與美國開打貿易戰堪稱一個關鍵時刻。而另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則是在2021年。當時歐盟、英國與美國就新疆侵犯人權問題制裁了一系列中國官員與機構,北京迅速祭出了反制措施。同年,中國加速出台了《反外國制裁法》。圍繞該法的一整套法律框架讓中國政府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裁量空間,能夠決定何時、針對何人、實施何種制裁措施。

報告分析了多起案例,其中包括2022年夏天立陶宛交通與通信部副部長愛格涅(Agnė Vaiciukevičiūtė)訪問台灣、美國國會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與蔡英文會晤,都在此框架下遭到中國制裁。作者指出,有跡象表明,中國動用此類正式制裁令正越來越頻繁。

在分析了2012到2023年間的39起中方制裁案例後,研究者得出了一系列結論。作者指出,中國打造自己的制裁工具主要有三大重要時間節點——2018年中美貿易戰、2021年新疆人權爭議、2022年俄羅斯遭受西方制裁。自2018年以來,中國單方面實施的對外製裁數量快速上升,其中大部分針對的是美國的個人與機構,主要是針對美方在香港、台灣、新疆問題上「干涉內政」的回擊。作者認為,這一趨勢今後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研究還盤點了中國制裁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主要針對個人的境內資產凍結、簽證入境禁令、禁止與中國實體合作;主要針對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管制。作者指出,當前中國指定金融制裁措施的能力還極其有限,但是近期的政策辯論已經顯示出北京至少有著濃厚興趣為「金融制裁」措施打下法律基礎。而目前中國對外經濟鬥爭的工具依然是正式制裁令以及非正式措施的並重結合。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