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拋出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的構想引發業界關注,並讓台股近日震盪不安。產業趨勢媒體《Verdict》指出,若此政策落實,美國晶片價格恐飆升59%,並嚴重衝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可能導致美國科技企業成本暴增,甚至促使企業將業務遷往海外。
根據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1月28日在基金會網站發表的文章,川普的戰略是透過對台灣半導體徵收高關稅,迫使台灣半導體業者將生產基地遷往美國,以避免高額關稅。然而,專家警告,此舉可能適得其反,導致美國半導體產業面臨巨大成本壓力。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美國進口的邏輯晶片有44.2%來自台灣,一旦台灣半導體供應受阻,美國晶片價格恐上漲高達59%,並影響包括蘋果(Apple)、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與輝達(NVIDIA)等主要科技公司。
全球數據(GlobalData)旗下趨勢平台首席分析師德哈希爾(Isabel Al-Dhahir)指出,川普的關稅提案本質上等同於針對台積電(TSMC)徵稅,他警告這將進一步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並可能讓美國企業選擇轉向其他半導體供應鏈。
同時,研究機構SignumIntel創辦人暨執行長歐姆(Christopher Ohm)也強調,雖然台積電近年來已加速美國在地化生產,在亞利桑那州投資65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這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但美國目前仍沒有可以完全取代台積電的生產方案。
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帶來另一項意想不到的後果,也就是台灣半導體企業可能選擇轉向馬來西亞或越南等地生產,以避開美國關稅。這些國家近年來正積極發展半導體製造,吸引國際科技公司投資,並可能成為未來的產業轉移基地。
根據《Verdict》報導,台灣企業如果將部分產能遷往東南亞,不僅能規避美國關稅,也可利用當地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成本。這將使川普原本希望促進美國本土製造的計畫面臨更大挑戰,甚至可能讓美國失去部分晶片產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