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胃癌的既定印象都是吃太鹹,或吃太多醃漬物。其實,有高達九成的胃癌病患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由於這種細菌並不會馬上致癌,因此容易讓人輕忽。若長期感染,少數患者可能還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先前曾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說明,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因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慢性發炎,進而引發胃癌。
飲食習慣
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指出,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愛吃醃漬、重口味、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者,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也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
若想降低胃癌風險,國健署建議,民眾可在日常中進行「彩虹飲食」,挑選多色蔬果,從不同種類的蔬果中攝取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並同時遵循「7少2多」的飲食原則,即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鹽、高油脂、燒烤、醃製、加工食品、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等。
胃癌初期症狀不明
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多為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另有醫師呼籲,若民眾發現胃部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
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
預防胃癌,可以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著手,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經由口沫傳染,因此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降低病毒傳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