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承諾國防預算達GDP3% 專家示警舉債壓力與財政負擔

面對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強烈要求台灣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於週五(2月14日)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宣布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以確保國防支出達GDP 3%以上。然而,專家分析指出,這項決策雖能短期內滿足華府壓力,但將對台灣財政與軍事投資結構帶來長期衝擊,甚至恐怕出現「債留子孫」與「軍費結構失衡」的問題。

根據台灣行政院表示,2025年國防預算總額將達6,470億元(新台幣,以下同),占GDP比重2.45%,創下歷史新高。然而,為了向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表明台灣有心提升自衛能力,賴清德於14日在國安會議會後宣布,承諾增加國防開支,新的一年將優先編制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 3% 以上的目標。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分析,無論美國由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美方均認為台灣應該擴增國防支出,只是民主黨政府採取「漸進式壓力」,讓台灣有調整空間;反之,川普的立場則極為強硬,若賴政府未能迅速回應,台美軍事交流恐不進反退,甚至可能遭到華府施壓。

在這種背景下,揭仲指出,唯一的財政選擇就是編列新的特別預算,並透過獨立舉債支應。但這樣的財政策略,可能引發長期財政負擔,也讓國防預算結構失衡。

揭仲進一步分析,台灣2025年用於武器採購與研發的軍事投資支出,將達2,362億元,其中高達904億元來自特別預算,且全來自舉債,占比達38%,顯示政府用於研發或採購武器的支出已大幅超出正常稅收所能支應的範圍。

他警告,軍費支出的合理配置應維持「作業維持費」與「武器採購」1:1的比例,確保軍隊不僅擁有先進武器,也能配備足夠的燃料、人員與維護資源,發揮真正戰力。然而,台灣目前的國防支出模式已逐步失衡,若持續仰賴特別預算與舉債擴增軍購,恐導致國軍在緊急狀況下無法有效運用裝備,戰力恐遠低於帳面數字。

揭仲認為,若政府要在2026年或2027年達成GDP 3%的國防預算目標恐怕「知易行難」。

以2025年台灣GDP預估值新台幣26.44兆元為基準,若假設每年微幅成長2%,2026年和2027年GDP分別為26.97兆與27.52兆,換算下來,GDP 3% 的國防支出將達8,093億元與8,255億元。

揭仲進一步分析,若2026年國防部年度預算成長至5,000億元,特別預算需編列2,287億元才能達標。而2027年若年度預算維持5,000億元,特別預算甚至要高達2,449億元,占國防總支出的近五成,這對政府財政調度將是重大考驗。

舉債壓力恐增 國防擴張計畫受限

目前台灣政府正在推動「海空戰力提升計畫」與「新式戰機採購」等動用特別預算的重大軍備項目,2026年還有691億元的既定特別預算支出。若政府要額外籌措軍購資金,可能需透過舉債或削減其他預算來填補缺口。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