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過去被認為可能導致長毛象滅絕的近親繁殖、有害基因突變和基因多樣性減少等因素,實際上並不足以解釋其滅絕的原因,人類的獵捕更不是罪魁禍首,這項發現加深了這種大型陸地生物的滅絕之謎。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細胞(Cell)》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大約4000年前「地球上最後一批」長毛象的基因進行了深入分析。
距今約1萬年前,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結束,海平面因全球暖化上升,將蘭格爾島(Wrangel Island)的長毛象與大陸的長毛象群體隔離開來。雖然大陸上的長毛象先行滅絕,島上的長毛象由於當地氣候較冷,多存活了一段時間,但群體數量非常少,約200到300隻,最終在約4000年前完全滅絕。
過去的基因分析顯示,蘭格爾島上的長毛象群體因近親繁殖而基因多樣性低,被認為是長期健康不良、最終導致滅絕的主要原因。然而,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的演化遺傳學家達蘭(Love Dalen)表示:「我們現在能有信心地否定,這個族群只是因為規模太小,註定因為遺傳因素走向滅亡這種觀點。」。
此外,研究還分析了21份、時間橫跨5萬年的長毛象基因組,其中14份取自蘭格爾島、7份為出現族群瓶頸前的大陸上長毛象基因。島上長毛象基因組顯示,島上族群從最初頂多8隻,在約600年期間歷經20代繁衍,擴大到2、300隻,然後維持穩定。
研究發現一群攸關免疫系統的基因多樣性減少,不過,儘管長毛象緩慢地累積輕度不良基因突變,但是最有害的基因缺陷卻漸漸消失,原因顯然是攜帶這些缺陷的個體,比較不可能存活和繁衍後代。
達蘭指出,如果滅絕是因為近親繁殖、低基因多樣性或有害基因突變,族群規模應該會逐漸減少,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島上長毛象在被孤立的6000年間,其近親繁殖程度和基因多樣性幾乎沒有變化,表示族群規模在這段時間內維持穩定。
人類獵捕也被排除在外,因為考古證據顯示,人類直到長毛象滅絕400年後才抵達該島。達蘭推測,可能是鳥類帶來的疾病、苔原大火、火山灰或是極端氣候等事件導致了這些長毛象的滅絕。達蘭說:「或許長毛象就是運氣不好,若非如此,也許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