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發現,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們,只要來門診都很關心孩子的排便問題,常常擔心寶寶是否排便困難,或出現便秘等。他建議家長們可以多觀察嬰兒狀態,如果發現孩子在 1 個月內出現 2 種以上情形,就可能是便秘。不過可以先在寶寶的飲食或運動上做調整,如果遲遲未改善,就建議就醫評估喔!
新生兒的營養、吸收與排便都是爸爸媽媽關心的議題,家長尤其擔心孩子排便的頻率是否正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指出,寶寶出生後前三個月,其解便頻次和喝的是母奶、配方奶或食用的副食品有關。
家長擔憂 1:寶寶排便次數差異大、太久沒排便
鄭彥辰提到,基本上喝母奶的寶寶排便頻率約每天 3 次,有些孩子可能餐後就解便,也有長達 6、7 天才排便的寶寶;喝配方奶的嬰兒每天約排便 2 兩次,若使用水解蛋白的配方奶,糞便會更軟,排便頻率也會增加。當開始吃副食品,排便次數差異會更廣,一天 2 次到一週 2 次等都不少見。
鄭彥辰補充,每個孩子腸胃道吸收、排便的狀況本就有差異,雖然頻次差異很大,看似很久沒有排便,但爸爸媽媽們可以多觀察,只要小朋友的體重增加與排尿次數正常(一天換 6 包尿布以上),且最後排出的大便質地是軟的,沒有合併出血等狀況,家長們就不用太過擔憂。
家長擔憂 2:寶寶排便困難就是便秘嗎?
家長的另外一個疑問,「排便前用力、大哭一段時間是便秘嗎?」鄭彥辰解答,這是「嬰兒排便困難」(infant dyschezia),不代表寶寶就是便秘,而是在排便時,骨盆肌肉仍不協調所致,會隨著年紀長大逐漸改善,通常 9 個月大之後就不會再發生。真正意義的便秘,是 5 種狀況裡在一個月內發生 2 種以上才是。可能狀況包括:
一週排便 2 次以下。
過去曾有糞便阻滯。
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
直徑過粗的糞便。
X 光或醫師指診發現直腸有大的糞塊。
不過大部分嬰兒發生便秘都是有原因的,鄭彥辰說明,孩子通常是「功能性便秘」,意指腸道蠕動異常或對食物不適應而產生,常見於寶寶從母奶換配方奶時,因為配方奶常含植物性棕櫚油,容易造成糞便較硬,而配方奶造成的牛奶蛋白過敏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或者開始食用副食品後也是容易便秘的時機點,原因在於剛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常有纖維與水分不足等問題。
家長擔心 3:發生便秘要怎麼處理?
家長較擔心當新生兒發生便秘可以怎麼處理或避免,鄭彥辰從飲食與運動上給予建議。
寶寶飲食
母乳成分富含乳糖,會使新生兒排便較軟較水,因此寶寶飲食可盡量選用母奶,就比較不會發生便祕。
若考慮換配方奶,可嘗試換成部分水解配方。
如果是吃副食品的寶寶,家長要注意嬰兒水分的攝取是否足夠。
製作成副食品的食物可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如用糙米飯取代白飯等。
可適度增加蘋果泥、梨子泥等水果,這些水果具有一些腸胃道不可吸收的醣類,可讓寶寶腸道內糞便更富含水分。
寶寶運動
家長可用雙手順時針(順著大腸的方向)按摩寶寶肚子。
讓寶寶躺著,幫他的兩隻腳做倒踩腳踏車運動,有助於腸道蠕動。
促進腸胃蠕動的益生菌食品是家長常見的選擇,若看見市面上兒童益生菌標榜讓排便順暢,鄭彥辰建議,不妨當作「健康食品」嘗試看看。若以上方法都無法解決便秘問題,或爸爸媽媽們注意到孩子排便合併肛門出血、嚴重腹脹、體重成長不好、神經發展遲緩等症狀,即是考慮就醫評估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