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洗碗也是一門學問 醫曝「5習慣」恐危害健康

洗碗、清洗、清洗碗盤、碗筷清潔

洗碗是家常便飯的事,只需要一塊洗碗布、洗潔精和水就可以完成,但細菌真的就這樣被洗掉了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不這麼認為,指出 5 個民眾在洗碗時常有、卻可能危害健康的習慣,並提供專家建議的方法供民眾參考:

一、長時間泡碗筷
長時間浸泡碗筷的確可以軟化一些較頑固的污垢,但潮濕的環境同時也成為細菌繁殖的良好場所,進而產生更多細菌。若碗筷的材質為木製,長時間的浸泡可能導致食物殘渣、油脂沈澱在碗筷更深層次的表面,增加清洗的困難度。

專家建議:用餐後應及時清洗碗筷,若遇到頑強污垢,可將碗筷浸泡幾分鐘,但不宜超過 20 分鐘。

二、過度節約用水
節約用水是美德,但如果在洗碗時過度追求節儉,而導致碗筷上的洗潔精沖洗不乾淨,反而有害健康。

專家建議:洗碗時要確保徹底沖掉洗碗精,尤其是有凹槽或細小縫隙的餐具,若想節約用水,則可透過一些方法有效減少用水量且同時不影響清潔效果,像是安裝省水噴頭。

三、碗筷未晾乾馬上收納
碗筷潮濕、又處在密閉空間時容易產生如黃麴毒素(Aflatoxin)的黴菌、細菌,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等,而人體若長期攝入這些有害物質,將對健康造成威脅。

專家建議:清洗完碗筷後,應先放置在通風良好處晾乾,確保沒有水分殘留後,再將其收納。

四、碗筷交疊著放
交疊放置碗筷可以解決空間不夠的問題,但卻可能導致細菌交叉污染,也容易造成交疊在中間位置的碗筷出現潮濕的情況發生,而潮濕正是促進黴菌、細菌滋生的關鍵條件。

專家建議:可增添碗架、晾乾架,或是使用烘碗機。

五、洗碗布壞了才換
常常處於潮濕狀態、累積各種食物殘渣與油污的洗碗布,為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且長時間使用同一塊洗碗布清洗碗筷,容易造成細菌在廚房器具間傳播,對健康造成威脅。

專家建議:每次使用完洗碗布要確實清洗,放置在通風處晾乾,並養成每週更換洗碗布的習慣。

以上 5 種誤區看似無足輕重,但長期累積恐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影響,若能從小細節開始改變,或許就能避免一些疾病的產生。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