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相較於調和油 動物油較適合 有助於解開脂肪攝取的誤解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低鹽、低糖、低油」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其中一項關鍵內容就是「低油」。消費者對待脂肪的態度如何?

迷思一: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調查顯示:近70%的受訪者認為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主要取決於食品類別和加工方式,加工食品並非全都是高脂肪。 有的加工食品對脂肪含量也有要求,脂肪含量的高低也不是食品是否健康的唯一判定標準,攝取的脂肪主要來自烹調油。 此外,必要且適度的食品加工能豐富食品供應、適應不同消費場景的需要。 只要合理選擇和搭配,加工食品也可以成為健康餐點的一部分。

迷思二: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調查顯示:65%的受訪者關注成分錶中的氫化植物油,如起酥油、植脂末等配料,並將其與反式脂肪酸緊密關聯。

目前網路上大量有關反式脂肪酸的資訊存在概念混淆和明顯誤導,導致消費者嚴重高估了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風險。 近年來的技術革新使氫化植物油、精煉植物油等產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產生了非氫化製程的起酥油等替代產品。 例如咖啡伴侶(植脂末)已經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起酥油、人造奶油等產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過去大幅下降。 實際上攝取的反式脂肪酸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限值,也顯著低於西方人的攝取量,因此不必過分。

迷思三:橄欖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調查顯示:47%的受訪者認為橄欖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橄欖油的主要營養特徵是油酸含量高,但油酸並不是我國居民飲食中缺乏的脂肪酸,許多植物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油酸。 其實,無論大豆油、花生油、芥花油或橄欖油,都是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適量食用對健康都是有益的。

迷思四:調和油不如動物油

調查顯示:對動物油和植物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訪者分別佔53.12%、58.03%,而對調和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訪者僅有25.46%。

很多人喜歡用葷油炒菜,葷油特殊的香味往往是素菜的「點睛之筆」。 但動物油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而中國人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整體偏多,因此烹調宜用植物油,少用動物油。 植物調和油是植物油混合而成,相對動物油更適合烹飪,它和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普通植物油並沒有本質區別,控制總量才是最關鍵的。

迷思五:脫脂奶比全脂奶更健康

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脫脂奶比較健康。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加啟表示,儘管有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膳食建議飲用脫脂奶,但這個建議與飲食結構和乳製品攝取量有關。 我國飲食指南推薦一般成人每天攝取乳及乳製品300克—500克,而實際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十分之一,也僅為歐美國家實際平均攝取量的十五分之一 。 因此,對中國人而言,首要問題是需要增加乳製品和乳製品攝取量,而不是考慮是否脫脂。

乳脂可攜帶脂溶性維生素,還可帶來醇厚口感、豐富奶香味和一定飽足感。 對一般人來說,脫脂奶並不比全脂奶更健康,消費者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相應產品。 只有需要嚴格控制脂肪攝取或高膽固醇血症的人才需要酌情選擇脫脂奶。

迷思六: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應該多吃

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認為堅果有益健康,應該多吃堅果。
堅果類食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適量食用有益健康。 推薦一般成人平均每天吃10公克堅果,約等於一把瓜子仁、一小把花生仁或兩三個核桃仁。 要注意的是,堅果的脂肪含量較高,尤其是瓜子、花生作為「追劇零食」很容易吃過量,建議大家吃堅果時把握好「一把」的標準。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