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竟與過動症有關?專家建議這樣照顧

嬰兒的腳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可能會導致患病的孩童睡眠不穩,長期下來不但會增加其他過敏疾病發生的機率,就連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的機率都會增加,因此家長需要特別照護。

台灣禾馨婦產科醫師許菁兒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皮膚會變得非常乾燥,且若乾燥情況加劇,將會產生搔癢、紅疹、脫皮及結痂等症狀,不舒服的搔癢感也將常會被孩子反覆抓成傷口。

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位置會隨年齡而有不同,如嬰幼兒通常是臉頰及頸部,接著發生在手腕、手肘、胸口、小腿及腳踝等地方。年紀增大之後,好發位置則會以膝蓋窩及手肘窩為主,並且約有3至4成會合併鼻過敏和氣喘等疾病。

許菁兒提醒,皮膚炎在孩子剛出生時較不易診斷,一但寶寶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盡快配合醫師的叮囑做好保濕,避免後續狀況惡化影響睡眠及成長。她也指出,若不重視發炎物質會不斷累積,可能增加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的機率。

許菁兒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病童的家長可以以「避免過敏原」、「日常保養」及「急性期處理及用藥」三大方針照料孩子。

首先避免過敏原部分,家長可以抽血檢驗的方式確認過敏原,同時注意居家環境清潔;維持環境恆溫在攝氏25度或以下及濕度在50%左右;盡量給孩子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飲食避免高組織胺食物,如發酵食物、煙燻肉品及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等。

日常保養旨在維持黏膜屏障的健康,重點在於增加皮膚飽水度、修復角質層。可以採用的方法是以攝氏32至35度的溫水洗澡、選用不含皂性的沐浴乳,洗澡後3分鐘內馬上擦上低敏保濕乳液。

面對急性期則可以冷敷止癢,並在局部使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藥物,若情況較嚴重,則可以考慮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但都需要在醫生的指示下使用。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