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有沒有科學根據?
近年來,拔罐可以說是火遍全球,尤其是在一些盛大體育賽事中,大家經常會看到不少外國運動員的背後有拔罐的痕跡,那這是不是代表國外對中醫的一種認可,拔火罐到底 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拔罐在民間流行已久,起先並不是使用罐子來拔的,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來排吸膿血的,現在的罐具樣式就多了。 拔罐的原理是將罐具內形成負壓,並吸附在皮膚患處,進而引發局部充血、淤血,將邪氣排出身體。
拔火罐可用來緩解頸肩痛、腰背痛等症狀,還可治療風寒感冒、顏面神經麻痺、麻木、局部有淤血等症狀。 拔罐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的醫學治療方法,可以說是廣受大眾歡迎,但可惜的是,目前它並沒有獲得現代醫學的認可,拔火罐在國外其實是作為「替代療法」的一部分,也就是其 有效性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 那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外國運動員也喜歡拔罐呢?
拔罐能緩解肌肉受傷引發的肌筋膜沾黏,改善血管循環,緩解肌肉痠痛等。 許多外國運動員使用拔罐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原因,能否被西方接受還是個未知數。
二、拔罐吸出來的淤血,是體內毒素?
拔完罐後,常常會在皮膚上留下各種深淺不一的印子,不少人認為罐印顏色越深,代表體內的毒素越多,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恰當。
拔罐不是將毒素從皮膚表面吸取出來,而是透過這些刺激來調節身體,加速體內廢物的排出。 拔罐後皮膚顏色的深淺與毒素多少無關,而是與留罐時間、罐吸拔的力度等原因有關,一般留罐時間短、吸拔力度輕的,皮膚可能顏色會淺一點,而留罐時間 長、吸拔力度重的,拔罐後皮膚顏色就會深一點。
另外,很多人以為拔罐後起泡是體內濕氣太重所致,而事實是皮膚起泡被燙傷的表現,可以說是“二度燒傷”,並不是濕氣重所致。 拔罐時切莫一味追求起泡,一旦出現過熱、疼痛症狀,要及時終止拔罐,並用冰水冷敷,及時塗抹燒傷藥物等。
三、安全拔火罐,牢記這4點
儘管拔火罐很受歡迎,但為了身體健康,一定要注意下面幾點!
1.不要每個部位都拔
不是每個部位都能拔火罐,像心前區、疤痕處、乳頭、肚臍、破損處、骨突出處等是不適合拔罐的。 可以選擇肌肉組織較多的部位進行拔罐,如背部、臀部、大小腿、前胸等,不過最常見的拔罐還是背部。
2.拔罐時間不要太長
拔罐不是時間越久越好,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否則可能會導致皮膚破損、燙傷、起泡等。
3.拔完不要立刻洗澡
拔罐後,皮膚有淤血、毛孔處於張開狀態,最好不要立刻洗澡。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拔罐後1-2小時再用溫水洗澡。
4.不是人人都適合拔
對於凝血功能不佳、貧血的患者、孕婦、骨質疏鬆患者、晚期癌症患者、皮膚過敏的人、酒足飯飽後等人群,是不適合拔罐的,最好不要拔罐。
很多人透過拔罐養生,認為拔罐後皮膚顏色越深越好,其實不然,拔罐後皮膚顏色深可能是皮膚被燙傷所致。 一般拔罐要控制好時間,避免一些敏感部位,另外拔完後不要立刻洗澡,有些特殊族群則不適合拔罐。